TimothyQiu's Blog

keep it simple stupid

小试 Variadic Template

分类:技术

本文源自于今天对 neuront 童鞋的这篇文章的末尾的那段代码的 C++ 实现的思考。(好多「的」……)

尽管 std::accumulate() 和 Python 的 reduce() 类似,但因为 C艹 的 std::map<std::string, std::map<std::string, int>>std::map<std::string, int> 是不同的类型,所以似乎只能自己用可变参数模板写一个了。

简单起见,我们还是退一步,来解决一个更简单、更不通用、而且似乎和 reduce() 完全无关的问题吧:如何才能一次性取得任意层次的字典值?用更直白的代码表达,就是我们需要一个 GetMapValue() 函数,实现这样的功能:

// 用于缓解眼花缭乱感的宏
#define MAP_LITERAL(...) { __VA_ARGS__ }

// 简单映射
std::map<std::string, std::string>
simple_dict = MAP_LITERAL({"Hello", "World"});

// 「我勒个去居然这么麻烦」映射
std::map<std::string,
         std::map<std::string,
                  std::map<std::string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nt>>>
nested_dict = MAP_LITERAL( { "x", MAP_LITERAL( { "y", MAP_LITERAL( { "a", 10 } ) }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{ "z", MAP_LITERAL( { "b", 20 } ) } ) });

auto value1 = GetMapValue(simple_dict, "Hello");
std::cout << value1 << std::endl;

auto value2 = GetMapValue(nested_dict, "x", "y", "a");
std::cout << value2 << std::endl;

初始的版本

初步分析,GetMapValue() 需要接受一个 Map 以及至少一个 Key。如此,参数可变,首选 C++11 的可变参数模板。一次性将所有 Key 拿到手后,每次用第一个 Key 获取下一级 Map,而后用余下的 Key 递归,最终获取所要的值。而要写递归,最好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写起。

template <typename MapType>
auto GetMapValue(MapType const& map, typename MapType::key_type const& key)
    -> 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
{
    return map.at(key);
}

鉴于本人目前对于右值引用还不熟悉,就只用 const& 了(& 只能引用左值;const& 既能引用左值、又能引用右值,但无法修改)。
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STL 的几种 Map 里 typedef 到的数据类型,略坑:

不过这样一来,我们的 GetMapValue() 就可以在 STL 的这几种 Map 里通用了。

不被支持的递归 decltype 模板

本来我想,递归版本按照上面这个最简版本写一下就 OK 了。可变参数模板的基本用法我以前的日志有写过;这里唯一麻烦的是返回值,因为通用性,只有最终被调用的版本才知道确切的返回值,不过 decltype 似乎可以救场:

template <typename MapType, typename... MoreKeyTypes>
auto GetMapValue(MapType const& map, typename MapType::key_type const& key,
                 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::key_type const& anotherKey, MoreKeyTypes... moreKeys)
    -> decltype(GetMapValue(map.at(key), anotherKey, moreKeys...))
{
    return GetMapValue(map.at(key), anotherKey, moreKeys...);
}

然而,编译器不给面子,直接提示模板推导失败,decltype 时找不到接受两个 Key 版本的 GetMapValue()(三个参数)。

似乎,decltype 是不支持递归调用的,亦或者推导时自身还不存在。decltype 以及模板的一些规则真心还不是很熟,所以暂时没有找到真凭实据。

Traits

于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会有 Traits 这种东西存在了。(比如 std::basic_string 的模板参数之一就是 class Traits = std::char_traits<CharT>。)Traits 是用来描述某个类型周边信息的东西。这里,我们需要一个 Traits 来计算一个 Map 被使用若干次 Key 后的 Value 类型。

那么很显然的,这个 MapTraits 依旧是可变参数模板、依旧是递归实现。

template <typename MapType, typename KeyType, typename... KeyTypes>
struct MapTraits
{
    typedef typename MapTraits<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, KeyTypes...>::mapped_type mapped_type;
};

template <typename MapType, typename KeyType>
struct MapTraits<MapType, KeyType>
{
    typedef 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 mapped_type;
};

完全体

不出所料,最终的代码是一番如此纠结的景象。看这样的代码眼睛压力山大。

template <typename MapType>
auto GetMapValue(MapType const& map, typename MapType::key_type const& key)
    -> 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
{
    return map.at(key);
}

template <typename MapType, typename... MoreKeyTypes>
auto GetMapValue(MapType const& map, typename MapType::key_type const& key,
                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::key_type const& anotherKey, MoreKeyTypes... moreKeys)
    -> typename MapTraits<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, 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::key_type, MoreKeyTypes...>::mapped_type
{
    return GetMapValue(map.at(key), anotherKey, moreKeys...);
}

完整的测试代码见这个 Gist:https://gist.github.com/timothyqiu/6877974

Traits 的小插曲

我第一次写的时候,把 MapTraits 的特化形式写成了这样:

template <typename MapType>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正式版本: typename MapType, typename KeyType
struct MapTraits<MapType, typename MapType::key_type>   // 正式版本: MapType, KeyType
{
    typedef typename MapType::mapped_type mapped_type;
};

其实只是用 typename MapType::key_type 替换了一个正式版本里的模板参数 KeyType 而已。这样做其实也并非不可,只不过产出的是「高标准、严要求」的代码:

// 正式版本可行,但是在这个版本里一堆模板错误
auto value2 = GetMapValue(nested_dict, "x", "y", "a");

// 两个版本都可行
auto value2 = GetMapValue(nested_dict, std::string("x"), std::string("y"), std::string("a"));

原理大致是,这个版本因为把特化形式的第二个模板参数固定成了第一个参数的 key_type,所以如果使用了和 key_type 不同但是可以隐式转换的类型,会导致模板推导失败。

字符串之惑

分类:技术,闲扯

C 语言中的字符串

抽象数据类型

C 语言贴近机器模型,所以并不提供字符串数据类型。但是,字符串却在 C 语言中作为 ADT 存在着:使用字符指针代表字符串,同时提供了 string.h 作为字符串的操作库,而在实际存储时则使用字符数组。

虽说单引号引起的字符是该字符对应的一个整型常量,但是 'A' 和 65 没有任何关系。因为 C 语言并没有要求每个实现都用 ASCII 字符集作为执行字符集。

事实上,C 语言标准要求每个 C 语言实现都要定义两个字符集:代码字符集、执行字符集。每个字符集又都由基础字符和扩展字符构成。扩展字符可有可无,完全由该实现所支持的区域设置决定;基础字符只划定了字符,字符对应的码位留由实现决定。

字符与 char 类型

字符集顾名思义就是字符的集合,字符集除了划定所包含的字符外,还将其所包含的字符按照一定顺序编号,这样的编号称作码位。著名的 ASCII 参照已有电报报文设计,分别用数字 0 到 127 作为英文大小写字母、阿拉伯数字、标点符号等的码位。由于出现早、使用广,后辈字符集、字符编码几乎都与之兼容为荣。

然而 ASCII 本身并不完美,尽管名字叫「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」,但是却连英语中的一些诸如 naïve、café、élite 的外来词都无法表示,欧洲各国那些稀奇古怪的字母就更别提了。所幸,我们很快来到了一个字节 8 位的年代,char 能够容纳 0 到 255 一共 256 个值,于是各国纷纷物尽其用,将一个字节中 ASCII 并没有用到的 128 到 255 对应为自己国家所需要用到字符。这些五花八门的对应规则便是后来的代码页(code page),同样的值可以在不同的代码页中表示不同的字符。

到目前为止,char 类型还算是名副其实的字符类型。然而,东亚文化圈广泛使用的汉字成千上万,少说也需要上千个码位,一个字节所能提供的这区区 256 个码位实在是杯水车薪。

计算机科学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增加一个中间层来解决。

既然码位不得不超过 255,一个字节放不下,那么将以前的「码位→字节」变成「码位→编码→字节序列」如何?

举个栗子:Unicode 字符集中,字符「汉」的码位是 27721(十六进制 6C49),一个字节显然容不下,我们可以通过 UTF-8 编码将其变成字节序列。

  1. 通过字符集找到对应码位:汉→ U+6C49
  2. 根据 UTF-8 编码规则,介于 U+0800U+FFFF 之间的码位需要按照 1110xxxx 10xxxxxx 10xxxxxx 的形式编码为三个字节;
  3. 6C49 的二进制形式是 0110 1100 0100 1001,代入上面的模板得到 11100110 10110001 10001001
  4. 得到最终的字节序列 E6 B1 89

看上去不错,但这样一来,char 这个「字符」类型就有点名不副实了:一个 char 可能只是一个字符的一部分,只有两个或者更多的 char 拼起来才能够表示一个字符。更为麻烦的是,相关的标准库也变得不再可靠了:类似 strlen() 这种 too simple, sometimes naive 的方法顿时从返回字符串的字符数降级成了返回字符串的字节数。

printf("%zu\n", strlen("\xE6\xB1\x89"));  // 输出 3;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字:汉

多字节字符串

为了解决 strlen() 的这种尴尬,C 语言中引入了「多字节字符串」(multibyte string)的概念,一个字符可以对应多个字节;而原先的字符串则对应称为「字节字符串」(byte string),一个字符只能对应一个字节。

char const *multibyteString = "Hello 世界";  // 和普通字符串没什么区别

多字节字符串依旧是 char *,所以这两者的区别其实只是抽象概念上的,何况严格来说,字节字符串也是一种特殊的多字节字符串。

不同的编码每个字符占用的字节数可能不同,即便是同一种编码,不同的字符也可能占用不同的字节数。所以多字节字符串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「下一个字符到底占几个字节」。C 语言引入了 mblen() 函数来回答这个问题:

int mblen(char const *s, size_t n);

其中 s 是一个多字节字符串,而 n 表示至多检查多少个字节;这个函数会根据当前区域设置(Locale)的 LC_CTYPE 分类中所指定的编码来解析这个多字节字符串,返回该字符串的字一个字符占几个字节。

char const *multibyte= "\xE6\xB1\x89"; // 「汉」的 UTF-8 编码
printf("%d\n", mblen(multibyte , 5));  // 输出 -1;因为默认区域设置为 C,无法识别这样的序列。
setlocale(LC_CTYPE, "en_US.UTF-8");    // 非 Windows 平台用,Windows 平台不支持 UTF-8 的区域设置 
printf("%d\n", mblen(multibyte, 5));   // 输出 3;因为当前区域设置为 UTF-8 编码。

宽字符 wchar_t

多字节字符串的引入终于算是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」,但这种做法实在繁琐。于是,C 语言同时引入了宽字符类型 wchar_t 和配套支持库 wchar.h,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。

wchar_t const *wideString = L"Hello World";  // 使用前缀 L

char 的一个字节不同,wchar_t 类型本身可以占多个字节,保证永远与字符一一对应,省下了编码的步骤。如此就可以通过 wchar.h 中提供的 wcslen() 函数正确计算 wchar_t * 字符串中的字符数了。

多字节字符串和宽字符串的转换

mblen() 类似,C 语言提供了两组共四个函数,根据当前的区域设置进行多字节字符(串)和宽字符(串)的转换。

误区

看到这里,你是否想过这个能够保证与字符一一对应的 wchar_t 类型到底需要占几个字节呢?没错,不一定占多少,但总之至少一个字节就对了!

事实上,关于 wchar_t 的准确要求是:能够容纳下所支持的区域设置中,最大的扩展字符集中的每一个码位。

an integer type whose range of values can represent distinct codes for all members of the largest extended character set specified among the supported locales.

也就是说,如果有一个只支持 ASCII 字符集的奇葩的 C 语言实现存在,那么在这个实现下,wchar_t 完全可以只占 8 位。

如此,我们经常听到的「宽字符和 Unicode 有关」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。

C11 中引入的定长字符类型

时过境迁,转眼到了 2011 年。正如 C99 中在 stdint.h 中加入了 uint32_t 之类的定长整数类型一样,C11 也引入了两种定长字符类型以满足 Unicode 的需要:

同时,继 string.hwchar.h 后,又进入了 uchar.h 作为这两种字符类型的支持库。

char16_t *utf16String = u"Hello UTF-16";  // 使用前缀 u
char32_t *utf32String = U"Hello UTF-32";  // 使用前缀 U

C++ 中的字符串

C++ 极尽所能兼容 C 语言,陆续支持了和 C 语言相同的那些 charwchar_tchar16_tchar32_t 类型,这里就不再重复了。

至于 std::string,用 C++ 不可能没听说过,它封装了常用的字符串操作。但你是否知道 std::wstring 的存在呢?

如果有心,你会发现 std::string 实际上是对 std::basic_string<T> 模板的特化,形式类似于:

typedef std::basic_string<char>    std::string;
typedef std::basic_string<wchar_t> std::wstring;

至于 C++11 中,由于 char16_tchar32_t 的引入,也对应增加了 std::u16stringstd::u32string 的特化版本。

std::basic_string::data() 在 C++11 以来的改变

std::basic_string<T> 其实只是对 T 字符数组的封装,如果需要使用 C 风格的字符串 T *,可以通过 c_str() 方法获取。

而如果说 c_str() 方法表示「获取该类对应的 C 字符串表示」的语义,那么 data() 方法则表示「获取该类实际保存的数据」的语义。

在 C++11 之前,通过 data() 方法获取的 T * 并不保证 NUL 结尾,即仅保证 [data(), data() + size()) 有效。而自 C++11 起,data() 变为保证 NUL 结尾,与 c_str() 的行为完全相同。

从 C++17 开始,我们还可以 data() 方法获取可修改的缓冲。

Windows API 中的字符串类型

不得不说,Windows 的各种大写的自定义类型实在丑陋得令人发指。经常不由得让人发出「好好起名字会死么?」的感叹。

#define CHAR    char
#define LPSTR   char *
#define LPCSTR  char const *

#define WCHAR   wchar_t
#define LPWSTR  wchar_t *
#define LPCWSTR wchar_t const *

当然,微软如此做法自然有其历史原因,我对所谓的「向前兼容」表示非常无奈。不过话说回来,除了 Windows API 如此大张旗鼓地使用 wchar_t,其余地方真不怎么能见到宽字符的身影。现代 Windows 内部使用 UTF-16,所以 wchar_t 能够保证是 16 位的。

Windows API 中所有与字符串相关的函数、数据结构等,都存在 ANSI 和 Unicode 两个版本,可以通过宏 UNICODE 来切换。比如一个普通的 MessageBox() 函数,实际定义是这样的:

int MessageBoxW(HWND hWnd, LPCWSTR text, LPCWSTR caption, UINT type);  // 宽字符串版本
int MessageBoxA(HWND hWnd, LPCSTR  text, LPCSTR  caption, UINT type);  // 多字节字符串版本

#ifdef UNICODE
#define MessageBox MessageBoxW
#else
#define MessageBox MessageBoxA
#endif

字符类型也是类似,使用 TCHAR 作为一个通用的字符名字。字符常量则使用 TEXT() 宏来定义。

#ifdef UNICODE
#define TCHAR    WCHAR
#define TEXT(s)  L ## s
#else
#define TCHAR    CHAR
#define TEXT(s)  s
#endif

如果你用的是 Visual C++,这个 UNICODE 宏通常并不需要手动设置,而是作为工程属性的一员出现的。

p.s. 不要被这个宏的名字骗了,还记得之前我们说过的 wchar_t 和 Unicode 一点关系都没有吗?可以这么理解:wchar_t 只在 Windows API 中表示 UTF-16 数据。

宽窄字符串的转换

Windows 平台也可以用之前提到的四个函数转换 char 字符串和 wchar_t 字符串。但 Windows 本身提供的 API 似乎更有效率:

再次吐槽 M$ 这蛋疼的命名,命名是转换字符串,起名字起得跟转换单个字符一样。

BSTR

BSTR 可以解释为 Basic String 或者 Binary String,是 Windows 下用于 COM、自动化的字符串类型。定义为:

typedef OLECHAR *BSTR;

OLECHAR 是 Windows 的历史遗留,类似于根据宏 OLE2ANSI 转换的 TCHAR,但 OLE2ANSI 是 16 位时代的产物,于是 Win32 环境下,OLECHAR 永远是 WCHAR,也就是 wchar_t

尽管如此,BSTR 并不能等同于 OLECHAR *,因为它们的内存布局不同:BSTR 在它自身前拥有一个四个字节的前缀、以双 NUL 结尾。其中,前缀用于描述字符串内容所占的字节数,它本身所指向的是字符串内容而非长度。

-4          0           2           4           6           8          10        
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
|     6     |     H     |     i     |     !     |    NUL    |    NUL    |
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--+
            ↑
            bString

这一点,从用于创建 BSTR 的接口 SysAllocString() 便可以看出:

BSTR SysAllocString(OLECHAR const *psz);

倘若 BSTROLECHAR * 相同,那么岂不变成了鸡生蛋、蛋生鸡的问题?

虎头蛇尾

呃……前面讲 C 语言字符串的时候似乎还是觉得挺有说头,足足规划了一个星期之久,但后面似乎越来越不知道该讲什么,留待日后积累到新的东西再完善吧~

以上。

将父类成员函数提升到子类

分类:技术

今天在看 C++11 的 Inherited Constructors 特性时发现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传统 C++ 奇技淫巧。

class Base {
public:
    void foo(float a);
};

class Derived: public Base {
public:
    void foo(int a);
};

这样的代码,显然 Derived::foo() 会把 Base::foo() 覆盖。

今天得知,using 居然还可以把父类的成员「提升」到子类中:

class Derived: public Base {
public:
    using Base::foo;    // 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
    void foo(int a);
};

如此,就相当于在 Derived 中添加了一个和 Base::foo() 一模一样的成员。(当然,从字面上也是很顾名思义的嘛。)

Derived d;
d.foo(3.14f);  // 这样调用的就是 Derived::foo(float a) 了

之前我曾想,两个完全符合「is-a」关系的类,做成聚合显然是不甘心的。但如果父类接口有 N 个,子类只是想添加 1 个接口,然后将父类中的 M 个(M < N)接口暴露出来该怎么办?想想 private 继承,然后自己在子类中写 M 个 wrapper 似乎是个可行的方法,但如果 M 很大似乎依旧不甘心。现在知道了这个技巧似乎好解决了很多呢。(不过,整个类的声明也会随之变得脑残起来。)

顺带一提,传统 C++ 中的这个方法是无法提升构造函数的,而 C++11 中则加入了允许继承(提升)构造函数的特性(当然,目前貌似还没有编译器支持 = =)。

以上。

几个 C++ 异常的零碎知识

分类:技术

在派生类构造函数中捕获基类构造函数异常

class Base {
public:
    Base()
    {
        throw std::runtime_error("Error from Base");
    }
};

class Derived : public Base {
public:
    Derived()
    {
        try {
        } catch(std::exception const& e) {
        }
    }
};

类似于这样的代码,是捕获不到异常的,因为执行到构造函数的函数体中时,基类已经构造完毕了。

索性 C艹 有一个神奇的写法:

Derived::Derived()
try : Base() {
} catch(...) {
}

没错,我没有漏写大括号……你完全可以直接把一个 try {} catch {} 当作函数体……同理,对于一般函数这么写也行:

void foo()
try {
} catch(...) {
}

当然,构造函数的 catch 里是无论如何都会帮你确保有一个异常被抛出去的。(你不显式抛,它就帮你把被捕获的异常抛出去。)

后来发现这个东西学名叫做:Function-try block。

C++11 的异常处理

查了一番,似乎大的改变在于:

先看看之前的 Dynamic Exception Specification 是什么:

void foo();              // (1) 允许抛出异常
void foo() throw(X, Y);  // (2) 只允许抛出 X 和 Y 异常
void foo() throw();      // (3) 不允许抛出异常

坑爹之处在于第 2 点:Dynamic Exception Specification 是在运行时进行的,于是,为了确保只能抛出指定类型的异常,就会生成额外代码降低执行效率。

最扭曲的是可自定义的 unexcepted 处理函数。所谓 unexcepted 处理函数,就是一旦你抛出了 throw(...) 中没有出现的类型,系统会去调用的那个函数。默认的 unexcepted 函数直接调用 std::terminate() 结束程序;如果你觉得这不好,你可能会想要去替换掉这个全局的处理函数,你会发现你可以:

  1. 和默认行为一样,调用 std::terminate() 自尽。
  2. 抛出异常,但是:
    1. 这个异常存在于 throw(...) 列表中,那么正常抛出。
    2. 这个异常不存在于列表中,但是 std::bad_exception 在,那么抛 std::bad_exception
    3. 这个异常不存在于列表中,而且 std::bad_exception 也不在,那么系统 std::terminate() 之。

重点在于,这是一个「全局」的处理函数。如果有人自定义这个,相当于如果要写 throw 列表,就要把 std::bad_exception 加上。

于是 C++11 因为这个在实践中基本没人用的东西而废弃了这个名字很长的功能,用 noexcept 取而代之:

void foo()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(1) 允许抛出异常,相当于 noexcept(false)
void foo() noexcept(constant-expression);   // (2) expression 成立时不允许抛出异常
void foo() noexcept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(3) 不允许抛出异常,相当于 noexcept(true)

也就是将原先的 (2) 去掉,然后扩展一下原先的 (3)。一旦不允许抛异常的函数抛出了异常,那么直接 std::terminate() 结束运行。

对应还有一个同名的操作符 noexcept,用来在编译时判断表达式是否允许抛出异常(遇到函数时只通过其声明时的 noexcept 与否判断)。

noexcept(1 + 2)     // false
noexcept(throw 1)   // true
noexcept(foo())     // 返回 foo() 声明时的 noexcept 与否

最好在哪里捕获异常

处处都 catch 的话,就反而比 if 麻烦了。据推荐,最好在这些地方 catch


参考内容:Jon Kalb: Exception-Safe Coding in C++

C++11 Variadic Template

分类:技术

听说这个特性是很久以前了,总是读作「维拉迪克·坦普雷特」,一直没反应过来中文到底该叫什么,因为 C 时代的 Variadic Macro 我一直是很象形地读作「点点点」的 = =||

OK,扯远了。Variadic Template 对应中文应该是「可变参数模板」。

Parameter Pack

既然是可变参数,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表示这些参数,而这里的解决方案就是 Parameter Pack 参数包,不知道可不可以简称「餐包」 =_,=

声明参数包的方法是在类型和名称之间加 ...

template<typename... Types> struct Tuple {};
Tuple<>           t0;   // Types 中不含参数
Tuple<int>        t1;   // Types 中包含一个参数:int
Tuple<int, float> t2;   // Types 中包含两个参数:int 和 float

template<typename... Types> void f(Types... args);
f();        // args 中不包含参数
f(1);       // args 中包含一个参数:int(1)
f(2, 1.0);  // args 中包含两个参数:int(2) 和 double(1.0)

上面的两个示例中,Types 称作模板参数包,args 称作函数参数包。

参数包所包含的参数的个数可以用 sizeof... 取得。

Pack Expansion

既然提出了参数包,把所有可变参数容纳其中,那么就需要存在将其解包的操作。与 C 中 va_list 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手动解包不同,参数包的 Pack Expansion 是一口气将所有的参数以某种形式展开:

template<int... Entries>
struct IntArray {
    int array[sizeof...(Entries)] = { Entries... };
};

template<typename... Types> void bar(Types... args) {}
template<typename... Types> void foo(Types... args) {
    bar(&args...);
}

所谓「以某种形式」展开,就是将 pattern ... 转换为逗号分隔的 pattern_1, pattern_2, ... , pattern_N 的形式。从上面的函数 foo 就可以看出,传给 bar 的是各个参数的地址(没啥大意义);即 void foo(a, b, c)&args... 会展开成 &a, &b, &c

std::tuple

作为一个可变参数模板的实际用例,C++11 还引入了 std::tuple 作为 std::pair 的推广形式(tuple 的意思即为元祖……哦不对,是元组……我是吃货我自重……),表示任意多个元素的组合。

使用 std::make_tupleauto 可以很方便地声明一个元组:

auto x = std::make_tuple(3, 0.14, std::string("pie")); // std::tuple<int, double, std::string>

而对于各个元素的访问可以统一使用 std::get 实现(包括 std::arraystd::pair 的大一统):

auto element = std::get<2>(x);

另一个好玩的地方是使用 std::tie 创建 lvalue reference 的 tuple:

std::set<int> some_instance_of_std_set;
std::set<int>::iterator itr;
bool success;
std::tie(itr, success) = some_instance_of_std_set.insert(2012);

虽然看着有些丑陋,但似乎可以看到些「多返回值」的影子……

当然,也可以参照 Lua 中的 _ 使用 std::ignore 忽略多返回值中的特定位置的值:

int r1, r2;
std::tie(r1, std::ignore, r2) = std::make_tuple(3, 0.14, 4);

顺带的,既然是 lvalue reference,试图一句话交换两个变量的值是不可以全用 std::tie 的:

std::tie(a, b) = std::tie(b, a);        // 错误方式
std::tie(a, b) = std::make_tuple(b, a); // 正确方式